
1、地震震级为什么经常变?
地震震级的******测定特别是特大地震的******测定是比较复杂的过程,考虑到地震特别是重大地震的结果要快速报告政府和公众,因此,******各国在地震参数的确定和发布上,大部分都采用自动处理、人机速报、精细修订等方式发布。
从测定方法来讲,地震参数是用不同方位、不同距离的多个地震台站的记录进行测定,从理论上讲,所用地震台站的记录越多,测定的地震参数越准确。
根据地震数据处理的规定,地震参数的测定分三个阶段:
******阶段是自动速报,计算机自动快速测定地震参数(有不准确的时候)。
第二阶段是人工速报,使用******接收到的地震台站观测数据进行快速地震参数测定,并及时发布地震信息。
第三阶段是精细分析,利用所有收集到的地震台站记录进行地震参数的进一步分析,给出***终修订结果,可能会随作资料的丰富会多次修订。
大多数情况下,自动速报、人工速报和修订后的参数是有一定差异的。
2、震级名称为什么不统一?
地震震级是表征地震强度大小的量度。当前,***常用的震级有近震震级、面波震级、体波震级及,对巨大地震的量度还有矩震级等。
l 是用0.1~3秒左右的S波(或Lg)的振幅来量度地震的大小;
l 是用浅源地震的20秒左右的面波振幅量度地震的大小;
l 是用1秒左右的地震体波振幅来量度地震的大小;
l 是用0.5~15秒左右的地震体波振幅来量度地震的大小;
l 是由基本的物理参数所计算的震级,描述了地震破裂面上滑动量的大小,一般通过波形反演的方法计算。
考虑到不同震级测量的方法不同,使用的仪器也不同,因此在地震台网的震级测定中,不同的震级之间一律不进行换算.但是在地震活动性分析,特别是在地震预测研究中,通常使用经验公式将不同的震级换算成统一的一种震级。
我国规定对公众发布一律使用面波震级M。
3、汶川5.12地震震级修订
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,中国四川省汶川发生特大地震,中国******地震台网、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等也分别给出和修订了地震参数:
l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参数: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(北纬31.0°,东经103.4°)发生M7.6级地震,震源深度33km。随后,根据国际惯例,地震专家利用包括全球地震台网在内的更多台站资料,于5月18日对这次地震的震级进行修订,修订后震级为里氏8.0级。
l 美国地质勘探局测定参数:对于汶川地震(北纬30.986°,东经 103.364°),初订面波震级为7.8,震源深度19km,随后修订矩震级为7.9。
l 欧洲地中海地震台网中心初订矩震级是7.5,修订矩震级为7.9。俄罗斯修订面波震级是8.0。
不难看出,这些似乎不尽相同的地震参数,具有差别但也具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。
4、日本3.11地震震级修订
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在日本本州东海岸附近海域发生巨大地震。中国******地震台网、日本气象厅及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分别给出震级并不断被修订:
11日下午2点,日本气象厅说,日本当天发生里氏7.9级地震,随后美国地震台网站报道:13点46分日本本州岛附近海域发生7.9级地震;至14点20分,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发布消息,日本本州东海岸附近海域发生8.6级地震;15时后,美国地质勘探局11日将日本当天发生的地震震级修正为里氏8.8级;日本修正地震震级为8.4级,至3月13日,日本再次修订本次地震震级,为9.0级。
从7.9级修订到8.4、8.6、8.8和9.0级,能量相差几十倍。
这些修订都是合理的,都是科学的,都是允许的。
5、部分早期地震震级修订
l 1906年美国旧金山8.3级地震,使用矩震级修订为Mw=9.7;
l 1960年智利8.3级地震,使用矩震级修订为Mw=9.5;
l 1964年阿拉斯加8.4级地震,使用矩震级修订为Mw=9.2。

联系地址: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大街新矿院路18号 联系电话:0351-6014470 邮政编码:030024 邮箱:dzdzyjs@126.com
版权所有:太原理工大学地震与地质灾害防治研究所 备案号:晋ICP备18005223号-1